赏析

这首诗是参加永贞革新运动的柳宗元,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,又被再一次贬谪成为柳州刺史之后所写。
诗中有着贬谪诗一贯的愤懑不满:
“宦情羁思”高度概括了柳宗元的心情。“宦情”是为官的心情,作为被贬谪的柳州刺史自然心情好不到哪里。“羁思”是客居他乡的思绪。谪居异地有家难归。羁旅之愁与为官不顺的遭遇密切相关,构成了诗人此时的“凄凄”心境。

这样的心境之下,自然看万物皆着“我”之色彩,正如杜甫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一样。纵然在仲春却满目肃杀,生生看出了“春半如秋”的景象来。
所以,后两句诗具体描述“春半如秋”的情景。
本应春光正浓的时候,山城一阵暴雨将百花摧残殆尽,榕叶也落满了庭院,自然产生暮秋的错觉,纵然还有黄莺啼叫,也不过徒乱心智而已。
王国维曾说:“有我之境,以我观物,物皆著我之色彩”。

触景生情,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本是诗歌常用的手法。
不过,这首诗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,诗人开篇不从景物入手,而是先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——“宦情羁思共凄凄”,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,我们就能理解诗人为什么在春天却看到秋日的萧瑟,听莺啼只觉纷乱烦乱的感受。
春半如秋意转迷
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一个特别的作用:承上启下。
但这句的承上启下,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诗文中,承上在前,启后在后。
其中“春半如秋”下启后两句写景的句子。

“意转迷”则上成第一句,概括“宦情羁思”的凄黯迷惘。
皮一下
突发奇想,
像搭积木一样,
把这首诗重新排列组合。
改了之后,承上启下句就成了寻常模样,整首诗也呈现出我们惯常所见的先写景后抒情,恩,读起来如丝般顺滑~~~
但是,为什么,只想用一个字形容,那就是:
为什么
还是原来的诗句,

只不过换一种顺序,
为什么有些动人心弦的东西就失去了呢?
当太多诗歌都是在描写景物之后逐渐积累并表达情绪的时候,这首诗开篇就先把强烈的情绪抛出来便显得分外不同。
0 1
诗文相通
想起一篇文章,也用了这种方法:
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中,文章第一段就是一句话:
这一句,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,所以,后面写的一切景物,都笼罩在开篇营造的氛围当中。
0 2
可以抒情,可以议论
除了开篇亮明情感,还可以开篇议论。
孟浩然的《与诸子登岘山》开篇先写一句:
人称“凭空落笔”“起的高古”,有“俯视一切、抗怀千载”的气概。也是因为作者在开端两句抒发作者登临所感,与全诗貌离而神合。先虚后实,先议论后写景感慨,打破了传统的“触景生情”法,从而不落窠臼。
写文章,贵在创新。

语序的变换也是创新的一种。
先说什么,后说什么,效果大不同。
巧妙变换语序,能使语意翻新,妙趣横生,化平淡为曲折,化腐朽为神奇。
如果说,之前例子中的语序只是造成了情感表达效果的强与弱、新鲜与陈旧的不同,对于情感表达的变化并没有产生质的影响,那么接下来几个例子我们来感受一下,语序变化更强大的力量。
0 1
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
相传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,屡屡战败。曾国藩上书朝廷,文中写到战况交代:“屡战屡败”。幕僚李元度将其更改为“屡败屡战”。
只是颠倒了词序,却截然不同。
“屡战屡败”是结果,“屡败屡战”是态度。
奏章送达朝廷,不但没有惩罚他,反而继续重用他。
0 2
随处小便与小处随便
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,不轻易给别人书赠他人。因为有人常在办公大楼的花园里小便于老就写了“不可随处小便”的字条贴在花园里。不料被人揭去,重新排列组合成“小处不可随便”,成了一条情调高雅、具有深刻哲理的警世箴言。
0 3
不战而屈与战而不屈
邹韬奋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演讲,只有一句话:“今天天色不早,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:许多人是不战而屈,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。”巧妙变换语序,在对比中把鲁迅先生的斗士风采和铮铮铁骨勾画了出来。
04
说了不做与做了不说
“人家说了再做,我是做了再说;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,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。”这是闻一多先生的座右铭。
0 5
活着为了吃饭与吃饭为了活着
有人曾问亚里士多德:“你与多数人的差别是什么?”亚里士多德说:“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,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”。
推荐阅读: